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人均增加30元
根据意见,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人均增加30元,要求是国家医保局在5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众所周知,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享受财政补贴的,而且财政补贴占据了缴费的绝大部分。
2020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人均是550元,因此,2021年上涨30元之后,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人均补助将达到580元。
注意这里说的是一年补贴580元。不是每个月。因为城乡居民医保是按年缴费,一年缴费一次,并不是按月缴费的。
城乡居民医保由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构成,财政补贴580元,个人缴费320元,可以看一下缴费结构,个人缴费占比是35%左右,财政补贴占比是65%左右,个人缴费也是在整个医保缴费比例中占小部分。
而且随着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升,城乡居民医保待遇也会不断稳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城乡居民医保还没实现省级统筹,所以,每个地方缴费和补贴标准也不一样,有的高一些,比320元高,但是同时财政补贴也会高于580元。
5月底前门诊费用,纳入基金报销出台政策
第二个变化是有关职工医保的,变化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要求是在五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职工医保的门诊费用也可以进行报销了。
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他们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个人账户的钱不够用,于是有一些人为了能够享受住院报销,就会选择想办法住院。
因为职工医保的住院的报销比例是比较高的,可以达到70%以上。
所以如果这部分门诊费用也可以进行基金的报销,那就可以减少这种为了报销而住院的行为,同时也会增加职工医保的吸引力。
这也是城乡医保门诊报销的政策看齐。因为现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城乡居民医保门诊费用可以报销50%的。
而按照国家医保局2020年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众负担较重的门诊慢性病入手,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普通门诊统筹覆盖全体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支付比例从50%起步。
所以如果门诊费用报销的政策出台,可以大大减轻这些相关患者的就医负担,报销50%以上,可以省下很多真金白银。
第二方面:除了门诊费用纳入基金报销,药店买医保谈判药也可以纳入基金,进行报销。
5月1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公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
今后通过国家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不仅可以在医院买,也可以到定点零售药店买,并享受同等的医保报销待遇。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全国启动,将大大缓解谈判药“进得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的落地难题。
“双通道”药品可根据情况变化定期调整
纳入“双通道”管理药品范围,原则上由省级医保行政部门按程序确定。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患者用药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对谈判药品实施分类管理,对于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品种,要及时纳入“双通道”管理药品范围。“双通道”药品可根据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调整。
针对医保谈判药品进院难问题,近期,国家医保局已经从2020年新增的谈判药品中筛选出首批临床需求迫切、可替代性不强的19种药品,安排相关企业报送了已配备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息,公众可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中查询。
谈判药品“进院难”是我国启动医保药品谈判以来一直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今年119种药品通过谈判纳入了最新版国家药品目录后,陆续有患者反映一些谈判药品在医院里开不到。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大力推进药品目录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周期从原来的最长8年大幅缩短至每年1次,甚至一些新药上市当年就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医保目录准入频率大幅加快,而医疗机构药品准入的模式尚未明显变化。
哪些谈判药品优先“双通道”
《指导意见》对纳入“双通道”的药品提出了“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于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品种,要及时纳入“双通道”管理。将谈判药品“双通道”供应保障情况纳入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范围,明确药品供应主体和责任,督促定点医疗机构按功能定位和临床需求及时配备,定点零售药店按供应能力和协议要求规范配备。
国家医保局医药司目录处处长张西凡表示,纳入“双通道”管理的药品品种范围,原则上由省医保部门确定,要考虑临床患者合理需要、基金安全以及临床用药习惯等因素。
一是高值药品,包括抗肿瘤专项保障机制药品和门诊按病种付费药品。
二是普通乙类药品,将国谈药中直接治疗慢性病的55种新增药品,全部纳入职工医保门诊慢性病和居民医保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补助范围。
随着报销范围的越来越广,可以真正的做到看小病不花钱,看大病少花钱;提高药品可及性,让老百姓买药更方便。